新书速递 | 海德格尔:生机勃发的风光
▲ 海德格尔的小屋
黑森林南部有一处山谷位于辽远的高处,在这山谷陡坡上,在1150米高处,有间狭小的滑雪屋。地基宽6米,长7米。低矮的屋檐遮盖着三间屋子:厨房、卧室和一间书房。飞檐高耸的农舍矗立在同样陡峭的对面山坡上,也零星散落在局促的谷底。牧场和草地沿坡而上,直入树林,林中的冷杉苍劲幽深、耸入云霄。位于这一切上方的是一片明朗的夏日天空,两只雄鹰在这灿烂的空间作大盘旋,扶摇而上。
这就是我的劳作世界——用造访者和避暑者的旁观(betrachtenden)之眼来看的样子。我自己其实从不旁观风景。我在四季轮回中体验其时时刻刻、日日夜夜的变化。山峰之凝重,原始山岩之坚实,冷杉树从容的生长,开花草地闪光而朴实的壮丽,山溪在辽阔的秋日夜晚潺潺流动,积雪的高原威严朴素,所有这一切通过山上的日常此在(das tägliche Dasein)相互交错、渗透,来回摇荡。
这并不是什么人为意求的欢享沉醉、造作移情的瞬间,而只是自身此在位于其劳作之中。只有劳作才为这种山林的现实性敞开了空间。劳作的过程深植于风光之生发。
▲ 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在小屋前劳作
当狂野的暴风雪在深沉的冬夜左冲右撞,围庐怒号,遮掩锁闭了一切,这时正是哲学的高潮。哲学的追问这时必定变得单纯朴素而又直入本质。对每一种思想的钻研必定严厉而尖锐。打磨词语的辛劳就仿佛高耸的冷杉迎着风暴,屹立不倒。
而且哲学的劳作并非一个怪异之人的古怪之举。它内在地归属于农人的劳作之中。当年轻的农人沿坡向上拖曳沉重的角状雪橇,随即在雪橇上面高高垒起山毛榉木柴,然后控制着雪橇朝自家院子战战兢兢地向下沿坡滑行,当牧人迈着缓慢而若有所思的步伐,把他的家畜赶上山坡,当农人在自己的小屋把屋顶无数的木瓦修补成原先的样子,我的劳作与之并无不同。对农人的直接归属植根于此。城里人会以为,当他屈尊与一个农人促膝长谈,他就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了”。当我在晚间,在劳作间隙与农人一同坐在炉边长凳,或是坐在神龛角落的桌旁,我们通常什么也不说。我们只是默默地抽着自己的烟斗。当中间或有那么一两句话,比如林子里的伐木工作现在完成了,昨晚黄鼠狼闯进了鸡圈,明天一头牛可能要生小牛了,农人欧姆挨揍了,天气快要“变”了。我自己的工作对于黑森林及那地方人们的内在归属,来自于一种渊源数百年且无可替代的阿雷曼-施瓦本人的质朴品质(Bodenständigkeit)。
▲ 海德格尔在山中小屋
城里人顶多因为所谓的暂居乡间而“激动”一阵。而我全部的劳作都为这个山林农人的世界所承载和引导。现在,在那上面的劳作会因为下面的种种而被长时间打断,诸如各种协调、四处旅行报告、会谈和教学。可只要我一上山,回到木屋此在(Hüttendasein),之前各种追问所组成的整个世界就会在第一时间翻涌上来,并且和我离开的时候一模一样。我一下子身陷劳作本身的节律之中,并且在根本上完全无法掌控其隐蔽的法则。城里人常常惊讶于山间农人漫长而单调的独处(Alleinsein)。可这并非独处,大体可谓孤寂(Einsamkeit)。在大都市中,人比在几乎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容易陷入孤独(allein)。尽管如此,人在那里却绝无可能孤寂。因为孤寂具有切己之力(ureigene Macht),它不是将我们孤立,而是将此在整体释放出来抛入(loswirft)万物本质辽远的近处。
▲ 小屋的书房
在外面,人可以反掌之间通过报纸和杂志成为一个“名人”。可没有什么比这更容易使最为本己的意愿遭受误解,并彻底而快速地陷于遗忘了。
反之,农人的念想(Gedenken)具有一种简单确定、不打折扣的忠诚。最近,山上的一位农妇刚去世。她常常闲聊,并喜欢同我攀谈,在闲谈之间会挖掘出村里的各种往事。在她那形象有力的语言中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词语和一些格言,村里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听不懂这些了,还存活的语言也因此失去了这些词语和格言。还在去年的时候,在我独居木屋的几周里,这位83岁高龄的农妇还常常爬上陡峭的山坡来找我。用她的话来说,她每次都想要来看看,我是不是还在,是不是被“某人”突然偷走了。去世的夜里,她在和亲属的交谈中度过。在生命终结前一个半小时,她还嘱咐亲属向“教授先生”问好。——这样一种念想远远高于一份有着世界影响的报刊对于我的所谓哲学的最机智“报道”。
▲ 1966年《明镜》周刊创始人奥格斯坦拜访海德格尔
城里的世界面临着堕入一种有害的错误执念的危险。一种非常热闹、非常忙碌、非常矫揉造作的执意殷勤似乎常常在关切农人的世界及农人此在。人们却恰恰由此否认了眼下惟一急迫之事:与农人此在保持距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听任其自身的法则;住手——以免将其硬扯出来,成了文人对民俗和质朴民风(Bodenständigkeit)的胡说八道。农人不需要也不想要这种城里的殷勤。他需要也想要的,却是面对自身本质及其自主性时所持有的羞涩节奏。可许多城里的新来者和穿行者,尤其是那些滑雪者,如今在村子里或者在农舍中,常常表现得像是在他们那些大都市娱乐宫殿里“寻开心”。这种作为在一个晚上所捣毁的,远甚于几十年对于民俗民风的科学教导所能够促进的。
▲ 《农鞋》(梵高,1885年)
让我们抛弃所有高高在上的故作亲近和虚假的民俗风潮——让我们学习严肃对待山上那种单纯、坚韧的此在。而后它才会重又向我们说话。
最近我收到了柏林大学的第二次聘任。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从城里抽身而退,归隐木屋。我倾听山林农舍之言。我去访问我的一位老朋友,一位75岁高龄的农人。他在报上读到了柏林大学的聘任。他会说些什么呢?他缓慢地将自己澄澈双眼中确定不移的目光移向我的目光,闭着紧绷的嘴,将他那忠诚而慎重的手放在我的肩上——微微地摇了摇头。言外之意:坚决不!
【本文选自《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
《海德格尔文集》中文版总目录
孙周兴、王庆节 主编
1《早期著作》
2《存在与时间》
3《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
4《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5《林中路》
6《尼采》
7《演讲与论文集》
8《什么叫思想?》
9《路标》
10《根据律》
11《同一与差异》
12《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13《从思想的经验而来》
14《面向思的事情》
15《讨论班》
16《讲话与生平证词》
17《柏拉图的〈智者〉》
18《时间概念史导论》
19《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20《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21《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
22《形而上学导论》
23《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24《巴门尼德》
25《论哲学的规定》
26《宗教生活现象学》
27《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
28《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
29《乡间路上的谈话》
30《不莱梅和弗莱堡演讲》
《从思想的经验而来》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著
孙周兴 杨光 余明锋 译
商务印书馆2018年5月出版
❖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亚马逊购买《从思想的经验而来》